1991年2月26日深夜,科威特80号公路上的一幕堪称噩梦。成群的伊拉克军队正仓皇逃命,公路两侧的车流如蛇一般蜿蜒,穿行在沙漠的黑暗中。然而,谁也没想到,突然从空中落下的美军A-6E攻击机集束炸弹,犹如死神之镰,瞬间让这条公路变成了人间炼狱。
那么,集束炸弹究竟有多恐怖?为何至今它依然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?
午夜2点,命运的钟声敲响。
这一刻,时间仿佛凝固。车队里的伊拉克士兵或许还在幻想着平安回家,但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,空中的“杀戮机器”已经在悄悄锁定目标。从科威特城到边境的萨夫万镇,这条80号公路上,近2000辆各种大小车辆密密麻麻地停满,坦克、装甲车、卡车,甚至连巴士也被强行征用了。你能想象那场面吗?一条钢铁长龙蜿蜒在荒凉的沙漠上,车里装满了弹药、武器,甚至有从科威特“搜刮”来的电视机、冰箱、珠宝首饰。那些车主和士兵可能从未想过,他们正驶向一条不归路。
展开剩余89%联军的侦察机早已发现了这支庞大的撤退队伍。紧接着,美军的A-6E“入侵者”攻击机率先出动,挂载着致命的Mk20集束炸弹。飞行员通过夜视设备,清晰地看见下方的黑压压车队,如同射击场上的活靶子。
凌晨2点整,第一颗集束炸弹脱离挂架。在200米高空,母弹猛地裂开,数百颗子弹药像钢铁雨点般猛然洒向地面。随之而来的爆炸震耳欲聋,瞬间撕裂了夜空,公路前端的车辆被炸得四分五裂。后续的车队陷入混乱,有的急忙掉头试图逃离,有的弃车逃进沙漠,但大多数人被困在原地,成了活靶子。
接下来长达8分钟的时间里,A-10攻击机、F-16战斗轰炸机轮番出击,集束炸弹一波接一波地倾泻而下,爆炸声连绵不断,火光冲天,整个公路成了地狱般的战场。
你可能会好奇,是什么武器如此恐怖?
我们来仔细说说这个可怕的“大杀器”。
集束炸弹的设计可以说是极其残酷。想象一下天女散花的场景,只不过撒下的不是花瓣,而是死亡的使者。一枚集束炸弹的母弹里,装满了几十到上百个小型炸弹,它们像俄罗斯套娃一样,一层包一层。当母弹飞到目标上空约200米时,引信启动,随即外壳爆开,内里的子弹药撒向地面,覆盖的面积几乎可以达到几个足球场的大小。这些子弹药每一个都有明确的“任务”——有的专门用来摧毁坦克装甲,有的专门用来杀伤人员,造成敌人无处可逃。
这也就意味着,集束炸弹的恐怖之处在于,它能够在一瞬间摧毁一大片区域,而传统的炸弹通常只能摧毁一个点。更为可怕的是,这些子弹药并非立刻爆炸,它们大多配有延时引信。有的炸弹会马上爆炸,有的则会在几秒钟后才响起,这样的设计让敌人无时无刻不处于惊慌中,完全没有喘息的机会。
然而,集束炸弹最让国际社会感到头疼的,并不是它的瞬时杀伤力,而是那些“不爆炸”的“哑弹”。
根据美国国防部的统计,每次使用集束炸弹后,约有30%到50%的子弹药无法及时爆炸,这些小炸弹四散在战场上,外形像玩具或运动器材,非常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。一旦有人误触,它们的威力不容小觑。可想而知,这种“无声杀手”带来的隐患是多么严重。
萨达姆当时肯定没料到,自己做出的决定会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。
那时的萨达姆被逼得急不可耐。
1990年,伊拉克刚刚结束与伊朗长达8年的血腥战争,国家满目疮痍,债台高筑,外债达800亿美元,其中大部分欠的是科威特和沙特的钱。想象一下,欠了这么多债,还得继续向人借款,心理压力可想而知。
更让萨达姆愤怒的是,科威特在石油问题上与伊拉克意见对立。当时,伊拉克希望通过提高油价来减轻经济压力,但科威特却逆势而为,大幅增产,压低油价。这让萨达姆觉得自己受到了背叛和侮辱。
1990年8月2日,愤怒的萨达姆终于忍无可忍。10万伊拉克大军跨越边境,坦克履带碾过科威特的土地,短短两天时间,科威特便被吞并。萨达姆可能以为,这样做既能收回欠款,又能加强国家地位,没想到这一步棋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
显然,萨达姆低估了国际社会的反应。联合国立刻发表严厉谴责,美国也不甘示弱。布什总统迅速组织起一个由30多个国家组成的“豪华联军”,展开了反击。
这场战斗分为三个阶段:首先是“沙漠盾牌”防守,其次是“沙漠风暴”的空袭,最后是“沙漠军刀”地面总攻。联军的进攻如暴风骤雨一般,将伊拉克的百万大军瞬间击溃,战斗结果堪称惨烈。
最戏剧性的是,2月26日,当“死亡公路”的照片传到白宫时,布什总统感到事态严重。他立刻在28小时内宣布停火,这也许是军事史上最快的“刹车”动作。
战局原本没有这么快结束。
事实上,这是一场两难选择。
从军方的角度看,集束炸弹的效果无疑是显著的——一枚炸弹的威力等同于多枚传统炸弹,而且成本低、效率高,尤其擅长打击密集的目标。海湾战争的结果便是最直接的证明:联军阵亡148人,而伊拉克则伤亡近10万人,这种损失比任何战斗史上都罕见。从纯粹的军事角度看,集束炸弹简直是“神器”。
然而,人权组织却对这种武器深恶痛绝。它不仅在战时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,战后也带来了持续的灾难。科威特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:海湾战争结束后,境内遗留的集束炸弹子弹药超过100万枚,至今未能完全清除干净。每年,都会有无辜的平民因误触这些“哑弹”而丧命,尤其是那些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。
2008年,《集束弹药公约》终于出台,明确禁止使用、生产及储存此类武器。然而,问题是,几个军事大国——包括美国、俄罗斯和中国——并没有签署这一公约,他们认为军事需求高于道德考量。
2023年,乌克兰冲突爆发,这一争议再次被点燃。美国决定向乌克兰提供集束炸弹,引发广泛反对。英国、加拿大、西班牙等盟友纷纷表达不解,联合国也公开谴责,但最终美国仍决定提供。
如何解决这一问题?一边是军事效率的需求,一边是人道主义的底线,两者各有道理,但谁也不愿让步。
随着技术进步,新型集束炸弹已具备精准制导能力,还能根据目标选择攻击模式。听起来像是高科技,但它依旧面临“广域杀伤”的问题。
这场争论,显然还远未结束。在国际政治的博弈中,道德和法律往往需要屈从于现实的利益。集束
发布于:天津市金领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